申玲《发廊系列-1》,150×190cm,布面油彩,1990年 申玲1990年代的作品带有强烈的叙述性,“地点”大多是教室、工作间、出租房以及附近的“理发店”等。

  

  赵半狄《在那个早晨》,200×190cm,布面油彩,1990年 赵半狄以写实的手法描绘日常生活的一个细节,从人物慵懒、迷惘的状态中,观众可以体会到1990年代青年人面临的普遍困惑。

  

  陈丹青《洗发女》,54×68cm,布面油彩,1980年 陈丹青曾提及:“……妻子的身体美极了,所以画了背还不算,把洗完后站着梳头的身影也画了进去。”

  

  靳尚谊《青年女歌手》 74×54cm 布面油彩 1984年 此作品是靳尚谊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新古典主义”的经典作品。“新古典主义”特指继乡土现实主义之后在中国兴起的一种以学院为基础的新写实风格,发轫于靳尚谊。“新古典主义”借鉴法国的学院派古典绘画传统,造型凝练含蓄,笔法细腻柔和,色调恬静典雅,与笔触阔大的苏派油画有所不同。 此作品在?

  (1977-199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对外开放与改革,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结构与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美术走出了相对封闭的传统体制,在一个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中展开了新时期中国美术的创作潮流,特别是中国油画,涌现了许多在思想内涵与形式语言上都锐意求新、反映时代进步的优秀作品。

  在1980年代新潮美术的激进潮流中,中央美院油画家坚定“艺术为人民”的理想,坚持艺术语言的研究探索,坚信只有不断提升艺术表现的质量和品格,才能在艺术史上获得应有的价值。在靳尚谊、詹建俊、朱乃正等油画家的引领下,有关西方油画史上的新古典主义研究和现代油画语言研究,成为中央美院中青年油画家持续关注的学术课题,在保持艺术与现实的密切关联的同时,也提升了品格与气质。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央美院油画家在创作中转向更为日常化、生活化的图像表达。这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迅速,物质生活的改变成为民众关注的重心,个人的利益诉求和表达、积极参与社会改革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有关艺术家创作中的个人性,以及当代艺术对于个体经验和价值观的重视,使得中央美院油画家创作中的“人民性”在90年代后期发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变化,并且出现了一批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中青年油画家。在艺术的视觉表达方式上,大多数中央美院油画家坚持了写实性的艺术方法,但是更为广泛地借鉴了国外绘画艺术的多样化表达方式,特别是将当代艺术观念与写实语言相结合,使作品获得了贴近现实而又具有思想深度的极具表现力的视觉力量。